数字媒体:批判性研究硕士 |准学生毕业生 – UCL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数字媒体、文化与社会硕士(2025年入学) |曼彻斯特大学 (manchester.ac.uk)
Digital
Culture & Society | King’s College London (kcl.ac.uk)
Ucl
文本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权力和话语问题、身份和表征的概念
理论:人文学科、基于艺术的、社会学和混合方法
性别与数字媒体 :性别和在线社区、同人圈、性和审查制度
移动媒体的批判性观点:性别、种族和性行为的形成等主题,询问权力如何在移动媒体中发挥作用。
Digital Games and Play
Kcl
身体、身份和数字媒体
社交媒体、营销和平台
曼
数字媒体和技术的文化和社会影响
数字自我:生活在网络时代:自我和主体的各种理论。品牌自我:关于身份的符号学
相关概念:、
1.性别鸿沟
数字性别鸿沟现状与弥合展望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20世纪90年代,一份名为《在网络世界中落伍:数字鸿沟的界定》报告中首次提出数字/信息鸿沟概念。国际电信联盟《事实与数据:数字化发展监测2019》报告显示:全球52%的女性尚未使用互联网,只有8%的国家女性上网比例高于男性,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国家在互联网服务方面基本实现了性别平等。
2.沉默的螺旋
3.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4.平台社会
5.情感极化
研究方法:
1、文本分析
用女性身份作为卖点的数字营销
同人圈大部分是女性 嗑cp
小说网站这种在线社区如何帮助我们构建自我认同,在线社区的权力?
当AO3因为被举报而无法直接登录时,我感到我的生活被剥夺掉了一部分。我意识到通过数字媒体建立起一个线上社区是多么便捷却也多么脆弱,我与无数以一串字符作为代号的 通过屏幕交换了我们的热爱,然而
我的mentor要求我看重标题,寻找“爆点”,我一方面发现女性身材、外貌是其中一个爆点,一方面却觉得这种噱头会改变人们的认知,造成人们去过多地关注女性的。
注意力缺陷。
数字媒体在让我们便利地享有信息时,也让人们无法珍惜,这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脆弱的,同时一个人的注意被分散给太多东西,很难专注做自己的事情。
为什么要学数字媒体文化研究?
数字媒体是我生活中很大一个部分,但是我发现了很多问题并且感到痛苦,通过文化研究的思路,我探究数媒对包括我在内的文化群体的影响,得以对它产生了批判的理解,并且在发表言论时加入这种理解,得以影响我的社区。
网络中关于女性身材外貌的评判为什么阅读量很高?这反应了社会中女性自我认同部分的哪些缺失。
情感经济
我们在消费情感时会存在什么问题。粉丝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消费,它演化出群体极化、情感极化
在我认识到爱豆本质的商品属性,以及这种将人物化的消费制度对爱豆及粉丝的剥削后,我为什么仍然会看舞台?我认为这是情感驱动的,舞蹈与音乐,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在唤醒着人们的情绪。
当下粉丝文化中,音乐舞蹈等实力只是载体,很多粉丝向往的是情绪,于是,以自己偶像作为旗帜,他们坚定地要吹捧他的数据。
奥运会刚刚结束不久,在网络上掀起热潮的一个话题是“饭圈文化滚出体育圈”,这针对的是对中国乒乓球
Archive of our own被中国某流量明星的粉丝举报涉黄导致其在中国境内无法登入的那天,是我第一次听说它。当时,作为一个因为爱好流行小说而选择学习中文学科的小说爱好者,我只是惋惜这样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接受全球同人小说作品的网站无法再从中国境内以合规方式登录了。然而,当我使用的中文同人创作平台Lofter(截止2023年8月,LOFTER注册用户达1.5亿, 其中88%是00后,女性用户占比超过9成。)受到这个事件的影响,许多我的收藏夹中哪怕只是涉及性行为场面而内核是美好向善的文章也被封禁时,我意识到线上社区看似自由交流的面纱下或许潜藏着很多规则。
线上社区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其呈现方式与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事实上,中国的网络信息分级制度并不完善,在名义上保护未成年人时却在实际上矫枉过正,阻止了哪怕涉及正常性行为的优秀作品进入中国民众视野。当数字媒体以其便捷性给了民众国际交流的机会时,分级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却限制了艺术家、创作者在国际交流中共同促进。我在传播学概论课程论文中试图通过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阐释中国迟迟未明确分级制度的问题,一个把所有人都看作未成年人而的网络社会或许正是当代中国的“全景监狱(panoption)”,所有民众受到这种制度保护的同时,却也失去了自由获得知识的“权力”。(有条件)
那么,在这样极端保护的情况下,国内的线上社区仍然存在什么样的“合规的”问题呢?当我结合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情感结构”重新审视我所在的kpop粉丝社群,我挖掘到了辐射至全球大众文化形成的本质,即共同的社会体验造就了粉丝群体共同抵御主流文化的情感结构。
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来看,爱豆是消费社会中被物化的商品,如今他们的唱跳实力不再是评判爱豆价值的标准,资本家将他们点燃粉丝情绪程度的能力当做他们对粉丝购买行为的号召力,于是人设的争议程度成为了爱豆的价值。当粉丝因为爱豆被排挤、被差异化对待的行为而鸣不平,通过买专辑冲销量的方式来帮助证明爱豆价值时,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以情感维系的凝聚力,爱豆被当做了某种意义上的“神”。这种共同的参与感的弊端是容易陷入情感极化,但从另一面来说,却也塑造了以90后、00后女性为主的当下的粉丝文化中个体的身份认同。
如何正确引导情绪经济中的偶像文化经济更加健康地发展,是我希望进一步研究的。而我发现性别与数字媒体(CCME0138) |UCL模块目录 – UCL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可以让我进一步学习批判看待以女性为主要群体的线上社区的建设的方法,这与我未来的职业规划相契合。未来,我希望从事新媒体运营岗位,为对社会有贡献的私企或外企编撰面向用户的文章,而我在ucl学到的批判思维将帮助我创作更有深度的内容;此外,我希望在业余开设个人账号,在女性社群中发表时事评论,让女性群体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情感及社会认同需求,并且理智地做出情绪消费行为。